西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,坚持“大扶贫”理念,聚焦深度贫困地区,统筹“定点扶贫”和“面上扶贫”,秉承科教扶贫和科技兴农的优良传统,发挥优势、聚焦重点、创新机制、整合力量,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。
统筹科技资源,推动地区产业振兴。一是协助编制产业发展规划。聚焦集中连片和深度贫困地区,围绕主导产业,实行校地协同,组织专家团队,把脉贫困地区种植养殖、食品加工、文化旅游等产业,科学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和柑桔、脆李等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。二是提供产业技术支撑。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研发推广平台,设立石柱、忠县基地科技创新基金,开发水稻、棉花、油菜、黄连、柑桔、桑蚕、魔芋、肉牛、水产养殖等相关产业技术200多项,建成100多个产业示范基地,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。三是创新产业合作机制。围绕区域主导产业,实行“高校+政府+企业”合作机制和“专家+产业+农户”指导机制,建立专家大院,成立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发展联盟,着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,提高贫困地区致富能力。
发挥教育优势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一是助推基础教育质量提高。整合教育学、教师教育等学科资源,实施教育合作行动计划,成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,编制教育合作实施方案,落实文化引领、全员师资培训、“三名”(名师、名课、名校长)培养、科研提升、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,实现图书馆等馆藏资源开放共享。二是切实做好资助育人。完善资助政策体系,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,建立受资助学生数据库,构建奖、助、贷、勤、补、免等多元资助体系,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英语四六级、雅思考试、考研培训班等,精准帮扶学生成长成才。三是积极开发文化项目。发挥历史文化学院等学科优势,协助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;开展“巴盐古道线性景观长廊开发研究”“兴峰南天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”等项目研究,推动贫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。
实施人才扶贫,夯实脱贫攻坚力量。一是选派干部深入扶贫一线。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和研究生到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、云南等贫困地区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和开展支农、支教。成立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,承担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重庆等地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。二是切实做好扶贫干部培训。建设中央农业干部培训中心西南分院等培训基地,通过开展学历教育、干部进修、专家讲座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,开办脱贫攻坚第一书记、农业创业人才、科技特派员等专题培训250余期,协助帮扶县培养管理干部、科技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共计3.2万余人,间接受益农民达16万人。三是做好贫困地区人才开发。落实面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、西部计划、“三支一扶”、到农村基层就业等政策,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,为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。